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晓静、张文静、何问
数字技术助力海外文物“回家”、社交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应对气候变化……在丝路古郡敦煌,一场跨越国界的青年文明对话精彩上演。
带着脑洞大开的点子、创意十足的项目,来自中国、菲律宾、老挝、柬埔寨、新加坡等多国青年代表在这里碰撞思想、启迪灵感。
作为2025敦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以“文明互鉴聚合力 青春同行创未来”为主题的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21日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多国青年代表近70人齐聚一堂,共话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责任与担当。
这是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现场(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敦煌,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为这场对话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舞台。
莫高窟的千年壁画,记录着古印度、古希腊等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融合的印记,见证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
“驼铃声声传递的是美美与共的中华智慧,书信迢迢寄托的是天下一家的共同梦想。”中国全国青联副主席王艺在开幕式上说。
王艺呼吁,各国青年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知不同文明的魅力,汇聚个体的微光,为增进不同文明和合共生展现青春担当。
甘肃省政府副省长王兵致辞时说,各国青年正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者、推动者、建设者,在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引领各国迈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敦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当不同文化交汇时,人类就会进步。”东盟青年组织伙伴关系主任马克说。
马克希望,东盟与中国的青年们共同塑造一个比单一文明独自构想更为光明的未来。
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上,与会嘉宾在聆听演讲(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丁洁认为,青年是破除障碍、推动互鉴的关键力量。
她引用一项覆盖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度、南非等10国的调查指出,全球“Z世代”在文明融合中成长,跨文化创业、文明体验工作坊等深度社会实践类活动是他们想参与比例较高的文明互鉴活动。
青年组织负责人和各领域青年代表还围绕“传统文化如何破圈”“如何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明交流对话”等当下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青年要具备数字素养,以负责任和符合伦理的方式使用技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建设更美好世界的目标。”菲律宾全国青年委员会社会关系司司长克里斯塔贝丝说。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在会上分享了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的一些案例:“数字敦煌展”让更多人看到敦煌文化;“数字藏经洞”推动敦煌文化资源让全人类共享;“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推动敦煌学术资源全球共享。
宋焰朋介绍,敦煌研究院派遣专家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考察交流,也邀请各国学者来华参加学术研讨,促进文明互鉴。
对话会上,新加坡“十指帮”木偶剧团总经理骆丽诗展示了他们将中国古典名著融入东南亚文化的全新呈现方式。
她认为,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要尊重本质,并找到新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在演出中把《红楼梦》的故事用越南木偶戏的背景来展现,让更多不同文化的人愿意来看我们的作品。”
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结束后,嘉宾合影留念(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骆丽诗与记者分享此行的感受时说,敦煌之行是一次“启迪之旅”,这里的历史建筑、独特纹样和多元文化,为她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用各美其美的胸怀化解文明隔阂,用美美与共的智慧超越文明冲突。
“青年携手 美美与共”“包容互鉴 青春无界”“交流一点水 汇成文明海”……对话会上,青年代表举起色彩明快、设计多样的手牌,醒目的标语表达了当代青年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切期望。
星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