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炜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今年暑期,160多万人次观众在南京博物院开启美好旅程。其中,外省市和海外观众占比超82%,非南京籍观众占比约95.93%。
参观需求激增,“一票难求”的困境也随之而来,如何破局?江苏在政策层面给出积极回应,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让优质文化资源与群众“直接见面”。
去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年累计延长开放日不少于60天,累计延长开放时间不少于90小时”。
南京博物院每周日至周四延时开放至20时,每周五、周六延时开放至21时,预约夜场参观的观众37.73万人次,用“时间”拓展“空间”。“新月与蔷薇——伊朗文明的千年经纬”“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如是观——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等26个特色线下展览成为游客来此的理由。7月10日至8月31日,“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展”共开放46天,借助前沿科技为超7.5万人次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单日体验最高突破2100人次,许多亲子家庭、年轻游客纷纷将其列为“南博必体验项目”。
同时,围绕文化体验与互动参与,南京博物院打造了覆盖多元需求的活动矩阵。“苏超”球迷免预约参观、享文创折扣、逛特色文创市集、赏非遗表演,在“夜晚看球,白天看展”的新模式下,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多元体验的“文化枢纽”。南京博物院艺术长廊夏日主题文创市集成为暑期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萌趣十足的“鸭血粉丝汤”“小笼包”“梅花糕”造型文创产品,到承载千年技艺的宋锦织造技艺饰品,再到尽显苏工匠心的手作精品,每一件文创产品都让观众爱不释手。
省级举措的带动效应迅速辐射全省,各地市纷纷推动本地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体验项目。在苏州博物馆文创区,游客常被这样生动有趣的场景吸引——工作人员娴熟地为毛绒大闸蟹称重、捆扎。独特的互动体验让毛绒大闸蟹成为苏州博物馆最具人气的文创产品之一。该馆文化创意部主任蒋菡介绍,2024年该馆共研发480款文创产品,其中,“蟹黄黄”毛绒大闸蟹和吴王夫差剑毛绒玩具一度引发抢购热潮。
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博物馆文创开发取得的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全部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和人员激励,并将延长开放服务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工作成效纳入绩效激励范围,调动博物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是为了通过方向指引和政策激励,引领带动江苏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拾峰介绍,通过丰富产品供给、延长服务时间、精品展览直达基层等具体举措,创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江苏路径”。
一年来,江苏13个设区市跟进出台相关政策,带动全省博物馆事业迎来发展热潮。2024年,江苏全省362家备案博物馆接待游客139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76%;文创销售总额4.92亿元,同比增长16.60%。文博领域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星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